资讯中心
本页位置:首页 > 资讯 > 策略研究 > 美国短期国债升穿关键拐点 美股面临巨大危机

美国短期国债升穿关键拐点 美股面临巨大危机

作者:管理员 来源:鑫汇宝2021-02-26 【字体:

美国国债收益率备受关注,关键品种收益率升穿了被视为可能浇灭全球投机热的拐点。新兴市场已经在勉力应对美国国债抛售带来的冲击,但是,随着通货再膨胀交易蔓延到较短期限的美国债券,市场担忧情绪再度升温。

美国国债收益率备受关注,关键品种收益率升穿了被视为可能浇灭全球投机热的拐点。新兴市场已经在勉力应对美国国债抛售带来的冲击,但是,随着通货再膨胀交易蔓延到较短期限的美国债券,市场担忧情绪再度升温,美股承压大跌,后市进一步下跌风险显著增加。

5年期收益率升穿0.75% 风险资产警钟响起

周四。美债收益率涨势如虹,10年期收益率一度触及1.61%的一年来高位。5年期收益率升穿0.75%,该关键位被预期会加速国债价格跌势,成为部分策略师眼中的预警信号。同时交易员对美联储开始加息的预期有所提前。下图中可以看出,扣除通胀率的美国10年期实际收益率一度上涨25个基点至去年7月以来高位。该指标被视作单纯反映经济前景的参照。

对此,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和安本标准投资管理公司(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的观点是,假如曲线这一部分发生溃败,将意味着货币紧缩步伐快于预期,并会加剧对全球资本的竞争。所有这些都有可能使新兴市场资产的有序抛售演变成更具破坏性的动荡。

富达国际的Paul Greer表示:“相对于短期债券驱动的抛售来说,美国国债的抛售受到长期债券和通货再膨胀观点的推动,对市场而言将更为良性,因为前者预示着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在过去的三到四个月中,富达国际一直在缩减美国国债和新兴市场债券中对利率风险最敏感的债券敞口。

美联储力图安抚市场,短期国债跌势依然引发担忧

周四,数位美联储官员齐声宣称无需对美债收益率上升感到担忧,因其只是反映经济乐观情绪的信号。他们强调美联储并没有因此过早收紧政策的计划。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本周的讲话也力图安抚市场,他表示美联储距离撤销刺激政策还远,导致策略师和投资者仍然看好风险资产。但是最近几周以来,新兴市场资产这个对美国债券市场一直敏感的资产类别的脆弱性引发了人们越来越大的担忧。

然而瑞穗国际策略师Peter Chatwell表示:“5年期国债领跌是一个警告信号,表明债市下跌已经过了重新定价的范畴,向着跟凸性有关的走势演变,我们认为这与美联储关于利率的鸽派言论不一致。”

凸性趋势

7万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债券市场上被迫出现的卖盘也加剧了债市动荡,这些卖家可能在减持他们持有的长期债券或调整衍生工具头寸,以应对其抵押贷款支持的债券组合久期的意外延长。这种现象被称为“凸性对冲”,历史上,这些额外的卖压也曾加剧国债收益率上升趋势,其中包括1994年和2003年两次重大“凸性事件”。

本周早些时候财政部发行的610亿美元5年期国债需求疲弱,使该品种成为焦点,收益率曲线的这个部分也可以反映对美联储中期政策的预期。在周四620亿美元7年期国债发行中,一项衡量需求的指标创下纪录最低水平。

这番跌势还伴随着投资者重新调整美联储加息预期。美国银行利率策略师Ralph Axel称,2年和5年期收益率更容易受政策正常化开始时间和速度的影响。

国债的收益率差扩大,抛售的速度和性质将决定下一步的发展

长期美国国债正在受到通胀预期上升的冲击,导致5年期和3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差扩大至2014年8月以来最高水平。交易员也将预期的美联储加息时间从2月初时的2024年初提前到2023年第二季度。

所有这些都在推动新兴市场美元债券迈向去年9月份以来的最差月度表现,而新兴市场本地债券有望出现去年3月份市场暴跌以来的最差月度表现。

美国国债抛售的速度和性质将决定下一步的发展。2018年11月,虽然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从2016年7月的约1.4%飙升至3.2%,但是在全球经济回暖的推动下,发展中国家债券仍带来高达3.8%的回报。

新加坡银行的固定收益研究负责人Todd Schubert说:“市场能否适应利率上升环境的关键是上升是有序还是无序的,美联储的关键是确保缓慢的升势不会失控。1.5%是短期内需要关注的10年期国债重要心理关口。”

高风险资产收到威胁,美股面临危机

债市收益率飙升正殃及高风险资产。南非兰特、墨西哥比索等新兴市场货币兑美元大幅走弱,标普500指数收跌2.5%。

德意志银行财富管理首席投资官Christian Nolting表示:“必须看实际收益率,如果实际收益率确实在上升并且涨势迅速,就过去来看这对股市会是个问题。”

周四,美股三大股指大跌,标普500指数跌幅达2.45%。


免责声明:此消息为鑫汇宝原创或转自合作媒体,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伦敦金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