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作者:管理員 來源:鑫匯寶2017-08-25 【字體:大中小】
漲時多賺錢,跌時不虧錢,可謂眾投資者皆期許的美好願望和夢寐以求的終極投資水平。然而常見的是,投資者們往往會選擇在泡沫形成,風險集聚的時候殺入市場,在黎明即將到來之時黯然退場,最終……投資者們的美好願望與金融科學的無情和冷靜之間漸行漸遠。一言以蔽之,預測金市漲跌不是件容易的事,唯一能預測的是金市在不停波動。曆史數據有限、環境變遷和技術進步,選擇最佳時機調整自己投資的風險敞口,要選擇品種能力難得多,比想象的要難得多。
回首金融市場風雲變幻,一次次泡沫、幻滅、驚濤駭浪,投資者們常常陷入了種種心理誤區而難以自拔:
1、"家花不如野花香"。
不珍惜已擁有的,對未到手的則持有過於美好的想象。
2、過度自信。
在這一點上基金經理表現尤甚,他們自認為有能力預測公司的未來成長性,以致所謂增長型股票普遍被高估。
3、倉位思維(confirmationbias).
大多數人常先有結論,再找論據,而對反麵的論據視而不見。投資者們則是有了倉位,自然思維上會變得不客觀。
4、錨固偏見(anchoringbias).
投資者潛意識會把原有估價當成合理、當成參照的錨點。而實際上,一個股票便宜與否,看估值比看近期漲跌更可靠。基本面大幅超預期時可越漲越便宜,反之可越跌越貴。
5、短期趨勢長期化。
把過去的增長過度外推到未來,把不可持續當做可持續,是成長股現金和周期股現金的共性,即過度外推(over-extrapolation).
6、虧損厭惡症。
股票的投資價值,與買入成本無關。該不該賣,也與是否虧損無關。簡單說,誇大虧損,始終認為"1萬元虧損帶來的痛苦是1萬元盈利帶來的喜悅的2倍"。
7、標題黨。
投資者往往容易對新聞標題做出過度反應。
8、榔頭症。
針對不同國家、不同行業,用一種模式生搬硬套。在一個榔頭看來,世界上的所有東西都是釘子。
9、選擇性記憶(selectivememory).
對自己的正確決策印象深刻,對自己的錯誤卻記憶模糊,是人腦自我保護的一種措施。表現在投資過程中,大多數人對持有的牛股都津津樂道,對踩過的地雷卻避而不談,不汲取經驗教訓,這樣會嚴重阻礙投資水平的提高。粗略統計,股市中能從自己的教訓中吸取經驗的人實為罕見。
10、後視鏡。
世事變遷,牛熊交替,前一年正確的做法在下一年可能是不合時宜的。投資人會總結,隻可惜的是總是從"後視鏡"中總結。
11、羊群效應。現實生活中,基金經理抱團取暖,散戶跟風炒作,羊群效應無處不在。不管是集體看空還是集體看多,最一致的時候往往是最危險的時候。而那些在高處有如臨深淵的謹慎,在低穀有仰望星空的勇氣的人,皆非平常人。
12、心理賬戶(mentalbudget).
人們喜歡在腦袋中把錢分成不同部分(如買房的錢和投資教育的錢),而投資人最常見的心理賬戶是把錢分為本錢和賺來的錢,並且對這兩部分的錢體現出非常不同的風險偏好,因而無形中把買入成本作為決策依據之一。
顯而易見,投資者的情緒無時不刻地影響著他們的投資行為。每天的市場波動,都是摻雜了諸多投資者情緒和心理變化的結果。投資者情緒和心理變化,以致陷入某種心理誤區,則皆根源在於人類行為中的代表性的行為偏差(representativenessbias)。故而,投資成功的關鍵從理性決策轉而變成克服自身人性的弱點和心理傾向性。投資者所麵對的敵人不是市場,而是投資者自己。時至今日,行為金融學可謂指導和幫助投資者認識自我,完善其投資決策的一劑良藥。
何為行為金融學?很長一段時間裏,金融學研究忽略了對投資者、金融機構、企業和政策制定者行為的研究和分析。現實生活裏,越想賺錢的投資者,越容易蒙受損失;投資者交易得越多,其投資表現也越差。因為,這類投資者更易受行為偏差的影響。和其他決策過程一樣,投資者的投資決策過程容易受其他人和"社會共識"的影響。每個投資者的收益或者損失,看似隻是隨機產生的投資結果,實際上對資本市場和金融體係的穩定會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可以說,正是投資者的狂熱、驚恐或絕望,招致了一次次的泡沫及其幻滅。
行為偏差,人人不可避免,投資者亦不能免俗,預測市場實屬不易。基於這樣的邏輯,若沒有"白雪公主童話裏的鏡子",投資者最穩妥的辦法依舊是多元化投資,在不同國家、板塊、股票之間的多元化,在投資時間上的多元化。資產配置尤為重要,消極投資乃事半功倍之投資策略。看重長期收益和交易成本,那些保持長期正收益的才是優異的投資項目,除此之外,還應考慮交易費用之後的淨收益,因為那些才是投資者最終到手的真金白銀。
免責聲明:此消息為鑫匯寶原創或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倫敦金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