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作者:管理員 來源:鑫匯寶2015-09-17 【字體:大中小】
全球市場眼下都在緊張的等待美聯儲本周四的利率決議,進行十年來首次加息或依然按兵不動,美聯儲隻能也必須選擇其中一個,再此為讀者匯總了近期各大投行在兩種可能的情況下對外匯市場的看法:
加息
德意誌銀行(DeutscheBank):如果美聯儲加息並釋放鷹派信號,將導致風險偏好迅速下降,會對美元產生非常正麵的推動。此外,我們不認為存在加息但釋放鴿派信號的情況,因為加息已經是非常強烈的鷹派行為。
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美聯儲周四加息將導致新興市場貨幣加速下跌。但我們認為當前歐元、日元這類經常賬戶有盈餘以及外國淨買入該國資產的貨幣或上漲,這類貨幣與風險資產的表現有緊密的反向聯繫。
瑞信(CreditSuisse):如果美聯儲加息,出了美元會受益外,可以看多英鎊和墨西哥比索,因為英國可能追隨美聯儲加息,而墨西哥央行也暗示國該行計劃跟隨美國貨幣政策。可以買入比索兌南非蘭特和澳元等波動性較大的商品貨幣。此外,人民幣兌歐元和日元可能升值。
花旗(CitiGroup):升息的話,最初反應一定是美元走高。美元能漲多高就要取決於市場對美聯儲之後升息通道的預判了。我們預計美聯儲升息後,美元/加元會走高。這個貨幣對對美聯儲鷹派的反應更為明顯,因為利差和加拿大外部需求減弱。此外,新興市場貨幣也將麵臨新的賣壓,油價也將跟隨加元一同下跌。
美銀美林(BoAML):隔夜指數掉期合約暗示,美聯儲在9月有30%的加息可能,2015年有90%的概率加息一次,美元將在加息的情況下上漲,即便“一次鴿派加息”早已被市場消化。與此同時,隨著風險情緒逐漸穩定,貨幣政策分歧將重新主導市場情緒。我們傾向於做空歐元,因歐洲央行將逐步推進QE舉措。
法興銀行(SocGen):如果加息,G3貨幣兌其他與股市、商品和風險關係更密切的貨幣將趨於上行,但並不一定波動很大。歐元/美元和兩個地區長期國債息差的相關性要高於短期國債息差,可能將暗示匯價將繼續於當前區間內震蕩。在過去4次加息中,日元是唯一一個在美聯儲加息後6個月內兌美元上漲的貨幣。在每次加息周期中美元並沒有上漲,若排除2004年那次加息,新興市場貨幣(不包括中國)全遭拋售。即使日央行正準備推出新一輪QQE來抵消美聯儲的加息影響,做空日元似乎是莽撞的。中國經濟放緩導致紐元將成為G10貨幣中表現最為脆弱者,建議做空紐美、紐日、紐澳。
不加息
高盛(GoldmanSachs):即便美聯儲本周會議上不加息,日元和歐元也會因貨幣寬鬆擴大而進一步走低。日元對美元將在未來12個月內跌至130,因為日本央行將從10月份起擴大貨幣刺激計劃。為實現通脹目標,歐央行將擴大資產購買計劃,因此歐元到明年將跌至95美分。
法國農信(CreditAgricole):目前全球央行釋放出的信號較為混複雜,澳大利亞、中國、瑞典、英國的央行因為貨幣貶值降低了進一步寬鬆或推遲收緊政策的必要性,但新西蘭央行和歐洲央行則顯得更加鴿派。我們認為即便FOMC本周不加息,美聯儲也會釋放出相對鷹派的信號,將對美元產生支撐。
德意誌銀行(DeutscheBank):如果美聯儲不加息但釋放出鷹派信號,將有助推升風險偏好,對美元有輕微的負麵影響,因為市場已經計入了20~25個基點的加息。如果美聯儲不加息並釋放出鴿派信號,將對全球風險偏好有進一步推升,將造成澳元和南非蘭特等貨幣已經出現的空頭回補延續。
巴克萊(Barclays):因全球金融市場高度動蕩,不確定性增加,我們預計美聯儲不會加息,美元會出現溫和的修正。但未來幾個月我們仍然看多美元,因中國經濟顯示人民幣和其它新興市場貨幣將持續疲弱。
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如果美聯儲推遲行動,將與市場當前的預測一致,美元可能一定程度上走弱,盡管如此,美元如果下跌將出現買入機會,因為長期資本回流會支撐美元走強。不加息會為新興貨幣提供短線提振作用,但料反彈很快將會夭折,因市場將轉而關注美聯儲12月加息預期和新興市場經濟體疲軟表現。
花旗(CitiGroup):我們預計75%的概率不會加息。如果9月不升息,市場反應就取決於美聯儲不升息的原因了。如果是因為市場波動率、新興市場的不確定性和美元表現,則美聯儲很可能在10月升息。反之,如果是因為通脹和非加速性失業增長率,則今年可能就不升息了。這兩者情況都偏鴿,市場風險偏好會得到提振,因此要做多高收益貨幣兌日元,比如澳元/日元。
道明證券(TDSecurities):我們認為美聯儲會等到明年年初才會加息,在此種假設下,本次FOMC發出鴿派論調將令大宗商品製造國的貨幣如澳元將會從中受益,發出鷹派論調則可以做多美元/日元,因為近期波動已經在很大程度上清除了部分過剩的美元/日元淨多頭頭寸。
免責聲明:此消息為鑫匯寶原創或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倫敦金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