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首頁 > 資訊 > 國際財經 > 美聯儲加息 等待戈多?

美聯儲加息 等待戈多?


作者:管理員 來源:鑫匯寶2016-05-02 【字體:

在本月的利率聲明中,美聯儲如預期一般將基準利率保持不變,但也沒有給出明確的加息信號。市場開始轉向更加鴿派的觀點,認為最多加息一次甚至不加息的聲音逐步占據上風。

美聯儲加息會是等待戈多麼?在連續兩次的鴿派聲明後,市場也開始懷疑此前美聯儲今年至少加息兩次的共識,在全球性的貨幣寬鬆背後,難以掩蓋的是全球性的經濟低迷。

在本月的利率聲明中,美聯儲如預期一般將基準利率保持不變,但也沒有給出明確的加息信號。市場開始轉向更加鴿派的觀點,認為最多加息一次甚至不加息的聲音逐步占據上風。

在周五的美國第一季度GDP數據公佈後,市場則對美國經濟是否將重陷危機保持警惕。第一季度美國GDP環比折年率僅為0.5%,低於市場預期的0.7%,而一個月前市場預期為1.5%左右,去年年底則為2.2%左右。從這樣的市場預期下調以及實際數據的“仍然讓人失望”,我們也大致可以看到美國以及全球經濟的疲弱。

與3月份的利率聲明相比,美聯儲主要的措辭改變是刪除了“全球市場動蕩對美國經濟的負麵影響”,而這對市場來說沒有任何的指引意義——這隻是一句描述而已,沒人知道市場接下來會不會動蕩。

其他的表態則幾乎都是老調重彈,從利率決議後的市場表現來看,市場其實也並不十分在意美聯儲關於通脹以及就業市場的“常規表述”。

失效的“泰勒法則”

傳統上來說,利率調整主要根據通脹和經濟的表現作出。在經濟學模型中,“泰勒法則”是較為簡便的計算方法,在設定好通脹指標和GDP指標後,就可以大致算出未來利率調整的方向和幅度。其大致的意思是如果通脹或者經濟增速高於指標,那麼利率應該上調,反而則應該下調。

經典理論也認為,通脹與就業高度相關,而政策決策者往往非常關心就業狀況,因此很多人將“泰勒法則”變形為就業與GDP增長指標。

然而,對於全球經濟來說,這樣的模型卻開始有失效的跡象。從美國的狀況來看,就業市場的表現仍然較為強勁,但通脹卻一直保持在低位。這讓很多經濟學家感到束手無策。美國一般參考核心通脹率,該通脹率不考慮食品和能源價格的波動,因此一般認為核心通脹率能夠反映真實的消費水平,由於美國的儲蓄率較低,消費水平基本上也應該能反映工資狀況。

從這個角度出發,美國就業市場表現較為穩健,但通脹水平較低,隻能反映工資沒有上升動力,倒過來說,很多企業沒有迫切的增加人手或者吸引人才的計劃,這似乎隻能說明一個問題:大家對前景並不看好。

將眼光稍微放得更寬一些,目前全球範圍來看,除了歐洲國家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失業問題外,似乎多數國家的就業市場都還保持得較為良好,但與此同時,大家沒有明顯的通脹壓力,也就是說工資也沒有上升的動力。

這樣的狀況與經典理論的背道而馳,讓央行的官員們也有些無所適從:如果隻看就業市場,利率似乎早就應該上升,但從工資水平來看,利率卻似乎仍然在低位保持很久。

沒有周期,何來複蘇?

到底是甚麼地方出了問題?

大量的貨幣供給很可能是造成這個困境的真正原因。曆史上來看,經濟低迷往往會帶來大規模的失業,從而帶來周期性的調整。但在“反周期”理論盛行後,整體經濟的周期性顯得越來越不明顯。在“反周期”理論下,央行通過大規模的貨幣政策寬鬆來熨平周期,大規模的貨幣放鬆會帶來企業運營成本的大幅降低。而工會力量越來越強大,也讓企業不願意輕易裁員,結果就變成了,在看得見的成本降低(融資成本下降)和看不見的成本上升(保留冗員)下,多數企業選擇負重前行。

當全球經濟下行周期進入了第九個年頭,我們發現,原來所謂的複蘇離我們越來越遠。在美國第一季度GDP數據公佈,市場也認為美國經濟增速將很可能在今年滑落至1.5%以下,這已經遠低於金融危機前大約3.5-4.0%的水平,也低於金融危機至今市場逐步形成的2.5%左右的共識。

作為全球經濟的領頭羊,美國經濟的“突然失向”不得不讓市場擔憂全球經濟的走向。從目前公佈的第一季度GDP數據來看,只有中國的表現尚算“亮眼”,但大家也很清楚,中國經濟仍然是一個房地產支撐下的靈光乍現,可能連中國政府自己也不願意看到目前這樣的一種複蘇。

在這樣的狀況下,美聯儲隻能選擇謹慎,因為在“泰勒法則”下,現在既沒有通脹,也沒有增長,加息隻能成為一個遙遠的選項。

企業盈利真的很差

從微觀層麵來看,美國企業的盈利表現,也表明美國經濟未來的前景仍然低迷。在過去的一個星期內,大約有100家左右的美國公司公佈財報,其中有大約90家企業的財報低於市場的預期。

美國首席投行高盛的第一季度財報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高盛一季度每股收益為2.68美元,去年一季度為5.94美元;淨利潤從28.4億美元跌至11.4億美元,同比減少60%;營收從106.2億美元跌至63.4億美元,同比跌幅達40%,為首席執行官LloydBlankfein自2006年上台以來的最低水平,預期為66.9億美元。

這樣的一份財報當然不能算好看,而這僅是美國銀行業的一個縮影而已,多數銀行都出現淨利潤減半的狀況,這樣的表現似乎距離“周期性”複蘇越來越遙遠。

當然也有人會說,銀行業的頂峰已經過去,沒錯,但是代表著新興力量的蘋果公司財報也與預期相差甚遠,昨晚蘋果公司的股價跌幅也超過了6%。

窮人與富人

伴隨著經濟的表現越來越糟糕,市場上的資金卻越來越多,這造成了一個奇怪的景象。由於利差太窄,從而無法承受可能出現的違約,銀行不願意貸款給企業,卻將大量的資金投入債券市場。而由於存款利率越來越低,甚至開始實施負利率,也沒人願意把錢存在銀行裏,卻把錢投入資產管理行業。

這是一個有趣的悖論,債券市場的背後,仍然是實體經濟。如果實體經濟表現不佳,債券市場隻是將信用風險傳導到更大的範圍之內,隻是因為有政府或者其他機構為風險背書,投資者越來越對風險無感。出於“對客戶負責”的準則,資產管理行業也隻能被迫去追隨市場去買入這些資產,原因僅僅是這些資產至少能夠提供正收益。但事實上,維持著“正收益”的,不是企業利潤的上升,而是企業還能夠以更便宜的價格融入新的資金。到頭來,央行通過負利率將資金從存款轉變為所謂的“資產”,而這些“資產”與以往相比,其實並沒有本質的區別。

一個更有意思的問題是兩種模式之間的區別。因為要支付資產管理費用,資產管理行業其實是富人們的遊戲,而窮人卻仍然把錢留在銀行內。某種程度上,窮人在“補貼”富人。而從商業銀行的角度來看,目前仍然能夠賺取可觀利差、同時違約風險較低的行業,是房地產市場,但不幸的是,這個市場的買家也以富裕階層為主。事實上,窮人也在這個市場上“補貼”富人。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房地產和金融市場再出現問題,那麼經濟的表現將會更加低迷,還記得“反周期”理論麼?這個時候,央行要更加迅速地用直升機撒錢來避免周期性的衰退。於是,企業的盈利不斷下降,但依靠著融資成本的下降來勉勵維持。

與以往不同的是,我們本以為,這樣的輪回有一個終點,即利率的“底線”為零,但現實告訴我們,我們的想象力是多麼匱乏。

所以別傻了。在一個沒有增長、沒有通脹、沒有失業、沒有工資上升卻只有資產泡沫的現實世界,討論加息可能隻是一件看似時髦的事情而已。




免責聲明:此消息為鑫匯寶原創或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倫敦金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