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作者:管理員 來源:鑫匯寶2016-01-11 【字體:大中小】
受難民危機衝擊,歐洲國家近來紛紛對彼此采取關閉邊境,或者強化邊境管控的做法。以鄰為壑的政策,成為近期最影響歐洲經濟複蘇的因素。
丹麥官方本周在與德國接壤地區進行旅遊證件檢查的舉措,並未試圖妨礙貿易和正常的出行——他們隻是聽命於焦慮不安的政客以阻止蜂擁而至的難民。即便如此,分析家們開始擔憂,已經嚴陣以待的各國當局,將受到申根國家人民的更多質疑。
正如被其中19個歐盟國家所使用的歐元一樣,允許各國人民暢通無阻地過境出遊的申根協議長期也被政客們吹捧為跨國家聯盟不可改變的支柱。而在歐洲經濟複蘇苗頭黯淡之際,各國需要彈性的貨幣政策以便阻止通縮,但企業卻仍推遲投資決定,因此引發的擔憂,使得申根區域瀕臨瓦解的這一威脅被各方有意無意忽視了。
倫敦TeneoIntelligence董事總經理比科利(WolfangoPiccoli)指出:“假如移民危機令到申根協議衰亡,這將會給市場傳遞出災難性的信號,即:歐洲一體化計劃是可逆的,在那種情況下,投資者會重新評估在歐盟當局在歐元區的危機當中的可信度,並最終選擇‘用腳投票’,而如此做法也是無可指責的。”
歐盟表示,在包括從巴倫支海到東地中海26個國家的申根區域裏,每年有超過12.5億次的跨境長途旅行。數據還包括了像冰島和挪威這些身處歐盟以外,但也加入了申根區的國家。
申根協議簽署於1985年,並在10年後生效。這意味著和平時期內,穿梭於申根區國家之間的遊客不需要過關檢查,而外部的居民在拿到其中一個國家的簽證後基本上也可以暢通無阻地前往區內的所有國家。
但現在可算不上太平盛世了,昔日暢通無阻的歐洲大陸已經走向分裂。2015年期間,為了逃離戰爭與迫害而從亞非以及中東到達歐洲者高達100萬人,並因為新移民的安置問題導致了政治緊張以及公眾爭議。
根據歐盟規定,丹麥建立臨時檢查的決定符合申根協議關於特殊時期應急措施的規定。而這樣的情況卻已經屢見不鮮了。此前瑞典已開始在系統性的邊境審查。德國9月份的時候不得不在沿著跟奧地利接壤地區采取類似的行動。而匈牙利去年就在跟塞爾維亞與克羅地亞的國界線上修築圍欄。
倫敦ADM國際投資者服務(ADMInvestorServicesInternational)的分析師MarcOstwald認為,對於申根製度的質疑,或許恰恰是正在否決整合歐洲經濟文化體係的最佳途徑。
他表示:“流動的自由,最重要的是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而這正是申根協議最首要的,這符合歐盟的最大利益。”
然而,很少經濟學者有興趣就眼下大規模難民湧入歐洲對於經濟的影響進行評估,隻關心這種狀況對於免護照旅行的威脅。
“申根協議的名存實亡使得勞動力自由流動的難度大大增加了,”DaneDavis,一位華爾街分析師以及一篇2014年國語貿易利益協議的合著者如是說。Davis在文章中估算,只要每年從一國遷居到另一國的移民有那麼1%的增幅,就相當於等量的貿易額擴張。申根國成員每年推動0.1%的雙邊貿易。
Davis說,假如申根製度崩潰,眾多利益也隨之消失。“從現在起十年後的貿易將更勝從前。但要是沒有申根製度的話,恐怕就不能看到其本來可以實現的繁榮了。”
盡管歐盟委員會(EuropeanCommission)所測量到的歐元區經濟信心值正處於四年多以來最高點,但縱觀2015的歐洲,先是烏克蘭的戰火,接著有希臘危機,最後是難民潮,一路增加的不確定性因素實在教投資者不敢盲目樂觀。
按照倫敦畢馬威會計事務所(KPMGLLP)的宏觀經濟主管YaelSelfin的說法,當投資者變得猶豫不決時,最終還是經濟受傷。而格羅斯資本(GrossCapital)的通告則認為,2015年第三季度歐元區經濟實在不景氣。
她說,“盡管大家都不希望如此,但我們很可能看到邊境地區的限製會變得越來越多。最麻煩的是跨國做生意沒那麼容易了。”
在歐元區裏,除了塞浦路斯與愛爾蘭,其他所有國家都屬於申根成員國集團。區內第三季度出口有了0.3%的擴張,隨之而來的複蘇基本上靠消費以及政府開支。要是這一趨勢消失了,大家便會將注意力轉移到歐洲央行身上,並要求其采取更多的寬鬆措施來刺激需求。
由於經濟的輻射性很大程度上仍然無法估計,近月來關於申根製度的爭議也隻是停留在政治層麵上。但這也隻是最輕微的陣痛。據CommerzbankAG的經濟學者PeterDixon指出,由於英國要進行關於該國在歐盟內部地位的全民公投,申根協議瓦解的趨勢將給了某些人渾水摸魚的藉口。
“一旦申根製度崩潰,讚成英國退出歐盟者便會以未卜先知的姿態,將其作為拉票過程中討價還價的籌碼。”Dixon在倫敦接受電話采訪時說。但另一方麵,這也許能向反對英國退出歐盟的首相卡梅倫(DavidCameron)施壓,因為要是申根製度走向末日,一些歐洲核心國家也就能理解英國在移民問題上的立場了。
免責聲明:此消息為鑫匯寶原創或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倫敦金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