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首頁 > 資訊 > 國際財經 > 四大利空力壓金價 金價或破1000美元

四大利空力壓金價 金價或破1000美元


作者:管理員 來源:鑫匯寶2015-07-29 【字體:

美國加息是揮之不去的噩夢。世元金行認為,美元指數自上漲以來,始終伴隨著加息預期的提升,這也讓美元成為了懸在金價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揮之不去。美元表現也許存在大國之間的“博弈”,也許出於本國利益的考量,更可能是金融“戰爭”的工具與手段。

國際投行美銀美林銀行最新的一份報告稱,管理基金在過去的一周中持有更多的黃金空倉,為近10年來首度持有黃金淨空倉,這暗示金價將進一步下滑。

截至北京時間7月28日18:00,現貨黃金漲0.3%至每盎司1096.96美元,但仍徘徊在2010年初以來的低點附近。上周五曾低至每盎司1077美元,為2010年2月以來最低價,並連續第五周下跌。

“黃金目前已經不再‘珍貴’了。”美銀美林表示,投資者和分析師普遍認為目前的黃金價格仍含有泡沫。因為在10年前,金價大約位於每盎司400美元附近。

四大利空力壓金價

業內人士認為,近期金價跌跌不休,源於四大利空壓制。

首先,希臘局勢出現緩和,短期內政治風險已被釋放,銀行業也已恢復營業,消除了希臘被迫退出歐元區的風險。世元金行研究人士認為,緊張的地緣政治問題,通常利好黃金,這是因為投資者習慣性地會將黃金視作安全資產,但經過統計發現,近年來,黃金在這方麵的功能表現並未得到很好的體現,並且目前這些風險點已基本釋放,更難言能夠令金價出現大的上漲。

其次,美國加息是揮之不去的噩夢。世元金行認為,美元指數自上漲以來,始終伴隨著加息預期的提升,這也讓美元成為了懸在金價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始終揮之不去。美元表現也許存在大國之間的“博弈”,也許出於本國利益的考量,更可能是金融“戰爭”的工具與手段;可是無論怎樣,事實是美元指數仍舊在不斷的“攀升”,金價正在遭受著“無情”的打壓。並且,美聯儲上周突然發表聲明稱,因疏忽誤發機密信息“年內將加息一次”,這似乎是在為加息做熱身。

再次,中國黃金儲備增量不及期望,市場情緒失望透頂。7月17日,中國央行公佈最新的黃金儲備數據,自2009年4月的1054.6噸上升至1658噸,上升600噸,增幅達57%。此前彭博研究數據顯示,按照中國貿易數據、國內產量和中國黃金協會的數據計算,中國央行的黃金儲備可能已經增長兩倍,達到3510公噸,而本次更新的黃金儲備量遠不及市場預期。

最後,暴跌的最直接推手當非ETF大額拋售莫屬。全球最大的黃金ETF基金SPDR持倉數量一直被看作是黃金走勢的風向標,其持有量的變化對黃金中短期走勢存在較強的預測意義。截至2015年7月25日,該ETF基金持有黃金數量為680.15噸,該數值為2008年9月以來的最低值。全球最大黃金ETF基金的持續減持,已經很好說明了國際資本對黃金市場的“摒棄”態度。並且,7月17日該基金大幅減倉11.63噸,這也是該基金自2012年12月24日以來最大的一次單日減倉,在隨後的一個交易日中國際黃金果然出現了暴跌。

金價或破1000美元

國際著名投行高盛在上周曾表示,預計今年金價將逾6年來首度跌破每盎司1000美元。而另一國際機構匯豐銀行稱,短期內金價或仍承壓,有可能衝擊1000美元價位而後反彈。

澳新銀行駐新加坡的大宗商品策略師VictorThianpiriya預計,如果每盎司1080美元再度失守,則下一重要支撐位在1045美元。

利空金價的消息還有,世界最大黃金精煉商Valcambi昨日稱,今年中國的黃金進口量降幅可能多達40%,主要原因是用黃金為國內融資做擔保的需求減少。

據行業機構GFMS稱,二季度中國金條和金幣銷售量同比下滑了26%至35噸,為自2009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同期中國黃金首飾的消費量則同比下滑23%至102噸。

該報告稱,短期內黃金市場可能會有逆轉,但在回到每盎司1180美元上方之前,金價上漲僅僅是修正且將是暫時的。

“自從金價跌破1132美元的低點後就預示著金價進入新一輪的下跌趨勢之中,但其下跌絕非一蹴而就。”世元金行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這是因為黃金作為商品,其必然存在生產成本,而且中國和俄羅斯存在一定的增加黃金儲備的潛力,這種預期潛力可以為黃金帶來階段性的支撐,但這種支撐不對整體趨勢構成影響。此外,美聯儲加息存在較長的預期時間,市場被反複不停的“打預防針”,這樣降低突發性因素對價格的影響或是打壓,力度減弱。所以金價下跌趨勢不變,但應該是震蕩走低,價格存在反複。

市場也不乏樂觀者。頂金實業董事長兼總裁夏宇飛表示,風險事件頻現兩信號,暗示黃金有望反彈,其中之一是美國股市的疲軟,這為黃金提供支撐,同時市場對於本周美聯儲偏鴿派的預期,對黃金也構成基本面支撐。



免責聲明:此消息為鑫匯寶原創或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倫敦金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