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首頁 > 資訊 > 策略研究 > 美國短期國債升穿關鍵拐點 美股麵臨巨大危機

美國短期國債升穿關鍵拐點 美股麵臨巨大危機


作者:管理員 來源:鑫匯寶2021-02-26 【字體:

美國國債收益率備受關注,關鍵品種收益率升穿了被視為可能澆滅全球投機熱的拐點。新興市場已經在勉力應對美國國債拋售帶來的衝擊,但是,隨著通貨再膨脹交易蔓延到較短期限的美國債券,市場擔憂情緒再度升溫。

美國國債收益率備受關注,關鍵品種收益率升穿了被視為可能澆滅全球投機熱的拐點。新興市場已經在勉力應對美國國債拋售帶來的衝擊,但是,隨著通貨再膨脹交易蔓延到較短期限的美國債券,市場擔憂情緒再度升溫,美股承壓大跌,後市進一步下跌風險顯著增加。

5年期收益率升穿0.75% 風險資產警鍾響起

周四。美債收益率漲勢如虹,10年期收益率一度觸及1.61%的一年來高位。5年期收益率升穿0.75%,該關鍵位被預期會加速國債價格跌勢,成為部分策略師眼中的預警信號。同時交易員對美聯儲開始加息的預期有所提前。下圖中可以看出,扣除通脹率的美國10年期實際收益率一度上漲25個基點至去年7月以來高位。該指標被視作單純反映經濟前景的參照。

對此,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和安本標準投資管理公司(Aberdeen Standard Investments)的觀點是,假如曲線這一部分發生潰敗,將意味著貨幣緊縮步伐快於預期,並會加劇對全球資本的競爭。所有這些都有可能使新興市場資產的有序拋售演變成更具破壞性的動蕩。

富達國際的Paul Greer表示:“相對於短期債券驅動的拋售來說,美國國債的拋售受到長期債券和通貨再膨脹觀點的推動,對市場而言將更為良性,因為前者預示著美聯儲加息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在過去的三到四個月中,富達國際一直在縮減美國國債和新興市場債券中對利率風險最敏感的債券敞口。

美聯儲力圖安撫市場,短期國債跌勢依然引發擔憂

周四,數位美聯儲官員齊聲宣稱無需對美債收益率上升感到擔憂,因其隻是反映經濟樂觀情緒的信號。他們強調美聯儲並沒有因此過早收緊政策的計劃。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本周的講話也力圖安撫市場,他表示美聯儲距離撤銷刺激政策還遠,導致策略師和投資者仍然看好風險資產。但是最近幾周以來,新興市場資產這個對美國債券市場一直敏感的資產類別的脆弱性引發了人們越來越大的擔憂。

然而瑞穗國際策略師Peter Chatwell表示:“5年期國債領跌是一個警告信號,表明債市下跌已經過了重新定價的範疇,向著跟凸性有關的走勢演變,我們認為這與美聯儲關於利率的鴿派言論不一致。”

凸性趨勢

7萬億美元抵押貸款支持債券市場上被迫出現的賣盤也加劇了債市動蕩,這些賣家可能在減持他們持有的長期債券或調整衍生工具頭寸,以應對其抵押貸款支持的債券組合久期的意外延長。這種現象被稱為“凸性對沖”,曆史上,這些額外的賣壓也曾加劇國債收益率上升趨勢,其中包括1994年和2003年兩次重大“凸性事件”。

本周早些時候財政部發行的610億美元5年期國債需求疲弱,使該品種成為焦點,收益率曲線的這個部分也可以反映對美聯儲中期政策的預期。在周四620億美元7年期國債發行中,一項衡量需求的指標創下紀錄最低水平。

這番跌勢還伴隨著投資者重新調整美聯儲加息預期。美國銀行利率策略師Ralph Axel稱,2年和5年期收益率更容易受政策正常化開始時間和速度的影響。

國債的收益率差擴大,拋售的速度和性質將決定下一步的發展

長期美國國債正在受到通脹預期上升的衝擊,導致5年期和30年期國債的收益率差擴大至2014年8月以來最高水平。交易員也將預期的美聯儲加息時間從2月初時的2024年初提前到2023年第二季度。

所有這些都在推動新興市場美元債券邁向去年9月份以來的最差月度表現,而新興市場本地債券有望出現去年3月份市場暴跌以來的最差月度表現。

美國國債拋售的速度和性質將決定下一步的發展。2018年11月,雖然10年期美國國債收益率從2016年7月的約1.4%飆升至3.2%,但是在全球經濟回暖的推動下,發展中國家債券仍帶來高達3.8%的回報。

新加坡銀行的固定收益研究負責人Todd Schubert說:“市場能否適應利率上升環境的關鍵是上升是有序還是無序的,美聯儲的關鍵是確保緩慢的升勢不會失控。1.5%是短期內需要關注的10年期國債重要心理關口。”

高風險資產收到威脅,美股麵臨危機

債市收益率飆升正殃及高風險資產。南非蘭特、墨西哥比索等新興市場貨幣兌美元大幅走弱,標普500指數收跌2.5%。

德意誌銀行財富管理首席投資官Christian Nolting表示:“必須看實際收益率,如果實際收益率確實在上升並且漲勢迅速,就過去來看這對股市會是個問題。”

周四,美股三大股指大跌,標普500指數跌幅達2.45%。




免責聲明:此消息為鑫匯寶原創或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倫敦金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