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頁位置:首頁 > 資訊 > 國際財經 > 美聯儲:曆次加息50個基點都發生了什麼?

美聯儲:曆次加息50個基點都發生了什麼?


作者:管理員 來源:鑫匯寶2022-02-14 【字體:

如果美聯儲加息50bp,我們認為2022年更像1994年,但是股市估值偏高是隱患。1994年和2000年美聯儲加速加息導致迥然不同的股債表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1994年處於經濟上升周期的早期,而2000年則是處於晚周期階段。這意味著3月美聯儲加息50bp會很可能會導致美股進一步調整,10年期美債收益率的上漲也會階段性陷入停滯和反複。

美聯儲3月加息50bp會是怎樣一種情景?美股和美債是清倉離場還是持有並祈禱?雖然1月通脹數據公佈後,市場預期3月加息50bp的概率已經升至接近80%,但畢竟美聯儲上一次加息50bp已經是遙遠的2000年,因此如果美聯儲真的在3月加息50bp,不是市場預期太多,而是美聯儲終於意識到原本給的就不夠。

因此,從現在開始到3月議息會議的緘默期前,如果有越來越多的美聯儲官員改口支持3月加息50bp,那這種情景就不再是尾部風險。從當前來看(截至2022年2月10日),支持3月加息50bp的美聯儲官員只有大鷹派布拉德,其他官員或反對、或認為時機不成熟,還需經濟數據來驗證。我們認為接下來要密切關注美聯儲官員的表態,尤其是鮑威爾於2月底向國會提交半年度貨幣政策報告時的證詞,以及將於3月議息會議前一周公佈的2月通脹數據。如果發現美聯儲官員口風一致轉向,我們很可能將看到近30多年來罕見的美聯儲加息操作。

以史為鑒,曆史上美聯儲加息50bp,經濟和資產的表現如何?

在1990年以來的4次加息周期中曾出現過5次加息幅度超過50bp的情況,集中於1994年2月至1995年2月、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這兩輪加息周期中。但這5次操作都不是加息周期中的首次。1990年以來的緊急加息和加息50bp以上的操作都源於強勁經濟活動下,不斷增高的就業需求和日益加劇的通脹壓力。

1994年4月緊急加息25bp後,5月加速加息50bp

經濟基本面方麵,美國經濟經曆了90年代初的衰退後,經濟複蘇勢頭在1994年明顯增強。儘管嚴寒抑製了部分消費與投資需求,但產能利用率卻進一步上升。惡劣天氣過後,1994年3月、4月非農新增就業人數急劇增加,平均周工時增長至曆史高位。同時,年內能源價格飆升,通脹預期於4月進一步上升至3%。另一方麵,在此前兩次加息過後,債券和股票價格急劇下跌,美聯儲認為投機情緒已有所減少、金融市場不太可能對加息產生過度反應;即便繼續加息美國經濟也能在年內保持較高增長動能。因此,美聯儲於1994年4月緊急加息25bp,並在隨後的議息會議上大舉加息50bp。

資產表現上,1994年美聯儲加速的加息導致美債收益率大幅上漲,但並未導致美股大跌。股市方麵,經過前兩次加息截至1994年4月初,標普500已經下跌了9%,雖然之後美聯儲分別在5月、8月和11月加息50bp,美股在加息後出現了階段性調整,但整體處於震蕩。而同期10年期美債收益率大幅上漲,年內最大漲幅達80bp。

2000年5月美聯儲加息50bp,也是本輪緊縮周期最後一次加息

經濟基本面方麵,彼時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推動美國經濟繁榮,失業率降至低點,原油和其他大宗商品價格的上漲促使通脹風險再次浮出水麵。2000年3月CPI已升至3.8%,但3月至5月持續提升的勞動力成本表明通脹壓力或將進一步增加,通脹預期進一步升至3.0%以上。此外,總需求快速擴張已超過潛在供應水平,勞動力等資源出現了進一步收緊跡象。鑒於這些情況,美聯儲在1999年6月至2000年3月間5次加息25bp後,於5月決定加息50bp至6.5%,以此結束了本輪加息周期。

這波美聯儲加息50bps不但結束了加息周期,還終結了“科網泡沫”。加息50bp後的近半個月美股跌幅5%,反彈後在近4個月內橫盤震蕩,最終由於美國經濟走弱,伴隨著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顯著下滑,美股步入熊市。而美債利率僅在宣布加息後的幾天內小幅反彈,在經濟基本面下行、股市趨弱的背景下,6個月共計下行近130bp。2001年3月美國經濟進入衰退。

以史為鑒,如果美聯儲加息50bp,我們認為2022年更像1994年,但是股市估值偏高是隱患。1994年和2000年美聯儲加速加息導致迥然不同的股債表現,一個重要的原因是1994年處於經濟上升周期的早期,而2000年則是處於晚周期階段。從經濟周期上看,2022年加息50bp的場景會更像1994年,但是股市估值偏高是重要隱患,這意味著3月美聯儲加息50bp會很可能會導致美股進一步調整,10年期美債收益率的上漲也會階段性陷入停滯和反複。

風險提示:疫情擴散超預期,政策對沖經濟下行的效果不及預期。

(文章來源:東吳證券)




免責聲明:此消息為鑫匯寶原創或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倫敦金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