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作者:管理員 來源:鑫匯寶2021-11-01 【字體:大中小】
現貨黃金11月1日(周一)震蕩微跌,目前交投於1780美元附近,因市場對美聯儲本周決議縮債和明年升息的預期不斷升溫,這給金價帶來沉重的壓力,不過由於美國經濟增長緩慢,勞動力市場依然麵臨嚴峻問題,這導致滯漲擔憂興起,這種擔憂限製了金價在美聯儲決議前的跌幅。
本周重點關注美聯儲11月的利率決議,本次決議並不會公佈經濟預期和點陣圖,但鮑威爾會召開新聞發布會,全球商品走勢都可能受決議影響,投資者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
基本面利多
美國三季度經濟增長慘淡
美國三季度GDP初值數據表現遠不及預期,這給疫情下複蘇的美國經濟當頭一棒,同時支持金價。具體數據顯示,美國第三季度實際GDP年化季率初值實際公佈2%,預期2.6%,前值6.7%。
機構評美國第三季度實際GDP數據稱,隨著疫情的爆發,美國經濟在第三季度以一年多來最慢的速度增長,進一步加劇了全球供應鏈的緊張,導致汽車等商品的短缺,幾乎抑製了消費支出。
機構分析稱,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供應短缺和政府提供的疫情救濟金,加劇了通脹。財政刺激措施的減弱和颶風“艾達”在8月底摧毀了美國的海上能源生產,也給經濟帶來了壓力。
受到供應鏈和疫情問題影響,美國經濟增速放緩。另有分析指出,第三季度經濟增長放緩主要與德爾塔變體導致的感染病例激增有關。
美國勞動力市場依然麵臨嚴峻問題
眼下美國勞動力市場短缺的問題依然嚴峻。對於那些亟需招聘員工擴張生產線,以滿足市場需求的美國企業而言,當前的處境顯然不容樂觀。
全美商業經濟協會最新公佈的商業狀況調查顯示,近一半47%的受訪者報告在第三季度麵臨熟練工短缺,這一比例遠高於今年第二季度的32%。
同時,沒有一個受訪者表示他們公司的勞動力短缺現象會在2021年年底前緩解,36%的受訪者預計這將在2022年的某個時候發生,14%的人則預計要到2023年或更久之後才會好轉。
根據調查,勞動力短缺如今已經成為了疫情大流行經濟複蘇時期的一個標誌,這在商品生產部門尤為普遍。企業很難吸引到所需的員工,以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人們感染疫情的風險依然存在。
美國通脹持續攀升,恐慌加劇
伴隨著市場對滯脹風險擔憂的加劇,金價有望迎來轉折點。通脹指標方麵,最新數據顯示,美國CPI連續16個月上漲,9月CPI同比上漲5.4%,超市場預期,連續第5個月同比增長超過5%,為2008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
從曆史上看,當通脹攀升時,黃金一直被視為一種有吸引力的投資。在上世紀70年代的通脹失控年代,黃金暴漲上演史詩級行情:在美國通脹上升的72-80年階段,黃金價格漲了10倍,而同期美股下跌了5.6%,債市更是大幅暴跌。
伴隨著全球供應鏈擾動持續,“暫時性”通脹還在持續,且影響範圍及持續時間正在擴大。美國交通部長Pete Buttigieg此前承認,美國目前麵臨的一些供應鏈問題非常複雜,“挑戰”將繼續存在,不僅是未來一兩年,可能會持續“年複一年”。
而受供應鏈中斷影響,全球經濟複蘇已顯示出停滯的跡象。來自美國、英國和歐元區的商業調查顯示,隨著交貨時間延長和積壓的增加,製造業活動放緩。與此同時,歐美企業則陷入嚴重的用工荒。
英國央行行長貝利已經承認,供應瓶頸和勞動力短缺正在惡化,可能會在未來幾個月抑製經濟增長,加劇通脹。亞特蘭大聯儲主席Raphael Bostic也持類似觀點,其認為物價上漲不是“暫時性的”,通脹率飆升的持續時間比預期的更久。
基本面利空
高盛預計美聯儲受通脹所迫將於明年7月加息
高盛集團的經濟學家們表示,他們現在預計通脹將迫使美聯儲在明年7月加息,比之前的預期提前一年。
Jan Hatzius等經濟學家周五晚些時候在一份致客戶的報告中指出,預計美聯儲龐大的資產購買計劃縮減停止後不久,就會將基準利率從0-0.25%的區間上調。他們預計,美聯儲2022年11月將會第二次加息,隨後將每年加息兩次。
外界預計,美聯儲主席傑羅姆·鮑威爾等官員下周將宣布,從11月或12月開始放慢資產購買的步伐,幅度為每月150億美元左右。雖然決策者們之前對預計會在2022年還是2023年開始加息存在分歧,但投資者們最近幾周愈發斷定,通脹將迫使其在明年加息。
高盛的經濟學家們表示,他們做出這一新預測的主要原因是,現在預計通脹將比之前認為的更加頑固。他們現在預計,在縮表結束時,扣除食品和能源的消費者物價指數仍將高於4%。
他們在報告中說:“我們認為,從縮表到加息的無縫銜接將因此成為阻力最小的一條路徑。”
美聯儲既有通脹目標,也有就業目標。雖然美聯儲曾表示希望在加息前實現就業最大化,但Hatzius和他的同事們表示,在通脹遠高於目標,且就業機會較為充沛的情況下,官員們可能會得出結論,認為剩餘的勞動力疲軟大多是結構性或自願性的。
免責聲明:此消息為鑫匯寶原創或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倫敦金投資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