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下載APP
作者:管理員 來源:鑫匯寶2015-12-09 【字體:大中小】
國際金價自2011年9月到達曆史最高點每盎司1921.15美元後,便開始一輪長達4年3個月之久的下跌之路。中國大媽、希臘債務危機、歐洲恐怖事件等曾被視為金價的救火隊長,但最終都沒有挽救金價頹勢。最近金價更下探到每盎司1050美元左右。那麼金價還會繼續下跌嗎,現在是時候抄底嗎,未來的黃金資產配置該如何選擇?
在答複這些問題前,先要分析這輪金價下跌的原因。這輪金價下跌的原因需要分兩個階段看。2014年前,美元指數處於震蕩中,並沒有明顯的趨勢,而這段時間金價出現了大幅下跌。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在美歐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采取一係列宏觀刺激政策後,世界經濟逐漸企穩,尤其美國經濟出現強勁複蘇,給投資者吃了一顆定心丸,投資者風險偏好出現一定上升,各個國家股市重現繁榮,很多投資者賣出了黃金資產來購買股票等高風險資產;第二,通縮來襲,量化寬鬆等刺激政策並沒有導致嚴重的通脹,反而出現了通縮緊縮,很多國家CPI同比漲幅接近於零,投資者沒有通脹的驅動去購買黃金資產。
去年黃價依然大幅下跌,但原因和之前有了很大差別,主要原因是美元升值。2014年美元升值了25%。如剔除美元升值因素,去年以來,金價反而有小幅上漲。
對於需求來講,黃金的需求分為奢侈品需求和避險需求兩種。先看避險需求。可以預計,未來2至3年,美國經濟和歐洲經濟複蘇,雖然中國經濟增速會有所下滑,但依然在中高速增長的軌道上,通縮的形勢也會有所好轉,全球經濟短期內不會再次陷入衰退。但經濟距離過熱還有很長距離,全球通脹形勢也會比較溫和。此外,全球經濟短期內發生“黑天鵝”事件的可能性也比較小。因而,不論基於經濟基本面,還是通脹形勢,投資者購買黃金的避險需求都不大。
再看奢侈品需求。由於全球經濟仍保持3.5%左右的增長,居民收入水平也會穩步增長,對於黃金等首飾的需求也會穩步增長。但全球經濟重新回到5%以上的增速可能性還不大,因此,對於黃金等奢侈品屬性的需求也隻是溫和增長。
以上兩種需求,避險需求波動更為劇烈,而奢侈品需求相對比較平穩,因此,未來2至3年,對供給來講,由於以美元計價的金價還將持續下跌,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黃金生產企業的積極性,會有一部分企業減產停產。但由於美國僅是世界黃金的主產地之一,世界上絕大多數的黃金產量由南非、俄羅斯、加拿大等國供給,如果以本國貨幣計價的金價沒有下跌,就不會影響這些黃金生產企業的生產積極性。因此,未來2至3年黃金供給增長也會比較平穩,不會大幅減產。
如果供給和需求比較平穩,那金價走勢主要取決於美元走勢。在美元指數的一籃子貨幣中,歐元、日元、人民幣權重最大,因此,美元指數的走勢也主要取決於這三種貨幣的走勢。由於歐洲經濟複蘇相對比較緩慢,2017年之前歐央行仍然會繼續量化寬鬆,目前歐洲失業率仍然較高,寬鬆貨幣政策仍會持續1至2年,而美國失業率已降至較低位置,最近的經濟數據顯示勞動力成本有上升趨勢,而勞動參與率也逐漸回升,這些都預示著美聯儲加息的日子不會太遠,美國和歐洲完全相反的經濟周期決定了相對於歐元,美元還會升值。日本經濟受人口拖累,近幾年日本人口負增長,人口撫養比不斷升高,未來幾年經濟恐難走出泥潭,日本的量化寬鬆估計會持續下去。日本和美國經濟周期也走上相反的道路,因此相對於美元,日元也會貶值。由於潛在經濟增速的下滑,未來2至3年中國GDP增速有可能會下滑至6.0%至6.5%。從2015年經濟數據來看,經濟下行的壓力依然很大。從中PMI指數來看,就業情況也比較嚴峻。在宏觀調控下,中國經濟不會大幅下滑,貨幣政策會持續寬鬆。中國和美國經濟周期也是相反的,不同的貨幣政策取向會導致人民幣相對美元貶值。根據歐元、日元和人民幣的情況來看,美元指數依然有升值的空間。
那甚麼時候美元可能停止升值呢?筆者的判斷是,當歐洲、日本和中國出現經濟複蘇的時候,便是美元指數停止升值之時,但目前還沒有這種跡象。美元加息的節奏會很快嗎?由於美國經濟複蘇一枝獨秀,新興市場國家複蘇前景依然不明朗,鑒於外圍經濟不振,筆者預計美聯儲加息的步伐或許會相對比較緩慢。如果是這樣,未來美元升值的步伐也會慢於2014年。
由於供給和需求都比較平穩,美元還會繼續升值。筆者據此預判,金價可能還會有最後一跌。國內外不少研究機構認為黃金生產成本約在每盎司1000美元左右,他們據此認為金價或已到達底部。由於在世界黃金主產地中,美國隻是其中之一,其他國家的黃金生產成本並不以美元定價,因此若以美元來計價生產成本仍然還有一定的下降空間,那僅僅根據生產成本來判斷金價已到達底部的邏輯恐怕就不能成立。因此,雖然預估未來美元將繼續升值,金價還會下跌,但由於金價已逐漸接近生產成本,未來下跌的空間想來已很有限了。
免責聲明:此消息為鑫匯寶原創或轉自合作媒體,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文章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倫敦金投資建議。